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7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37篇
测绘学   68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23篇
地质学   146篇
海洋学   26篇
综合类   58篇
自然地理   67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54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58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89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51.
分散型村落遗产的保护利用——以开平碉楼与村落为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陈耀华  杨柳  颜思琦 《地理研究》2013,32(2):369-379
以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为例,从空间结构入手探讨了"分散型村落"这一特殊遗产类型的概念及其空间布局分散、村落格局完整、主题载体连接、片区特色鲜明和整体价值突出的五大特点,并阐述了这些特点对遗产地带来的不利于统一管理与统筹利用等方面的影响。在分析开平碉楼与村落遗产地保护和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比和借鉴其他类似"分散型村落"遗产地保护利用经验,针对分散型村落遗产的独立性、差异性和不可分割性,提出了该类遗产整体保护、统筹规划、区域联动、统一形象、各显特色、纽带连接等保护和发展的对策,达到在保护村落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同时使遗产地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对我国众多村落遗产及历史村镇如何在快速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既要严格保护珍贵的遗产资源,又要有效发展当地社会经济有较好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52.
中国荔波锥状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价值全球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品冬  熊康宁  肖时珍 《地理研究》2013,32(8):1517-1527
研究世界自然遗产地价值,对遗产地本身以及其他类似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基于系统论思想,将"中国南方喀斯特"第一批三处遗产地中的荔波锥状喀斯特置于全球视角,选取相似的、具有代表性的区域,结合世界遗产第八条有关地质地貌特征与演化历史等方面的评价标准,进行全球对比分析,揭示其全球显著价值。研究表明:荔波锥状喀斯特具有更为独特的演化环境与更为复杂的地质演化过程;更有典型的锥状喀斯特单体形态与较为齐全的地貌组合类型,更有罕见的锥状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和生命记录。荔波锥状喀斯特是反映地球热带-亚热带锥状喀斯特演化历史主要阶段的典型范例,极具代表中国南方喀斯特的世界遗产价值。  相似文献   
153.
GIS在历史、文化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及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文献的综合分析,总结了GIS应用于历史地理学、文化地理学、考古和文化资源管理以及空间社会科学的研究进展,并介绍了我国历史文化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实践。尽管在历史地理和文化地理研究中GIS应用仍面临一些问题,但它拥有巨大的潜力。因此,国内历史地理和文化地理学者应该重新认识GIS的作用,开发适合的GIS应用软件,搭建跨学科的合作研究平台,争取将GIS在历史文化研究中的应用纳入数字城市计划之中。  相似文献   
154.
传统乡村地域文化景观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传统乡村地域文化景观既是历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也是传承地域文化的物质载体,具有重要的历史、 文化和科研价值。随着对景观文化遗产保护由局部点状斑块向区域性文脉整体保护认识的转变,相关研究日益受 到国内外更多学者的关注。本文从传统乡村地域文化景观概念与内涵阐释入手,对近20 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进行了总结,认为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乡村地域文化景观的特征、景观的变化、景观的保护三大方面,其中,在现 代经济的冲击下乡村地域文化景观的变化及相应的保护调控措施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学者们运用历史学、地理 学、建筑学、景观生态学理论与方法,形成了多学科参与研究的良好局面,但是在研究的内容和深度方面还有待于 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155.
The Cultural Impact Assessment of the Saru River Region represents the first time that a site investigation was implemented in Japan in order to preserve an ethnic culture in rela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a dam. One of the project's basic concepts was to get local residents, especially those of Ainu ethnicity, to participate in the investigation. Existing case studies of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have argued that the assessment has failed to sufficiently involve Indigenous people in its process and has largely failed to incorporate Indigenous knowledge, cultural values, and voices into its processes and outcomes. Also, intangible aspects of Indigenous cultural heritage have not been protected. In the Cultural Impact Assessment of the Saru River Region, the Final Report was released in 2006 and significantly included the 3 year investigation of input by local residents. In this sense, this assessment succeeded in effectively involving Indigenous people in its process and in reflecting their cultural values in its results. The more important issue is, however, how these results were included in the final outcomes. If Indigenous people have no power over final decision making, their involvement is not effective.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significance and unresolved problems involved in this overall assessment process.  相似文献   
156.
"超级机制"与文化地理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超级机制或超机体概念是人类学家提出的概念,后被美国伯克莱地理学派引入到文化地理学研究中。尽管该概念自引入之初起,就伴随着学术讨论,但是它在上个世纪的英美地理学中有着重要的影响。新文化地理学与传统文化地理学的分歧之一也在此概念上。本文列举了在美国和中国文化地理学研究中,超级机制的适用性和局限性,并探讨了超级机制指导下,文化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在何种情况下是因果分析,何种情况下是非因果分析。进而指出,超级机制概念在分析宏观区域文化一致性上具有解释性,在分析微观尺度区域内的人地关系上也具有一定适用性。新超级机制理论在学术界的讨论过程中提出了一些修正,在分析社会文化时超级机制不适用。  相似文献   
157.
新文化地理学视角下的国外宗教地理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文化全球化大背景下,宗教地理研究具有越来越重要的现实意义。国外宗教地理学研究在新文化地理学思潮的影响下,促生出许多新的议题和研究方向。本文依循于人文地理学中地方、景观、现代性和尺度这4 个重要概念,梳理了国外近10 年宗教地理学研究的新进展。发现其研究议题主要集中于日益重视对“非正式神圣”场所的探讨;基于人本主义研究范式下的神圣地依恋研究;随着跨国主义兴起的宗教移民身份和认同研究;宗教文化景观所暗含的政治和象征性意义的解读;宗教的多尺度分析,以及神圣与世俗间的互动分析等等。在总结国外宗教地理研究的新态势的基础上,对宗教的定义、宗教地理学与宗教性地理学的辩证关系、宗教地理学的研究趋势等进行了探讨和反思,以期为中国包括民间信仰在内的广义宗教地理的本土研究提供新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8.
徽州文化旅游整体开发模式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文化旅游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文化旅游开发研究是旅游研究的重要领域。在相关文献分析的基础上,立足文化形态结构的角度和旅游审美的规律,提出文化旅游整体开发的概念与模式,并以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的徽州文化为例进行文化旅游整体开发实证分析。认为物质文化开发重在景观展示,制度文化开发重在深度体验,精神文化开发重在氛围营造,而文化旅游整体开发是三者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59.
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区划及景观基因识别要素研究   总被引:28,自引:4,他引:24  
传统聚落景观区划是一项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工作,是文化景观区划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基于中国传统聚落景观本身存在的地域性、系统性、稳定性、发展性、一致性、典型性和协调性等特点,本方案以传统聚落景观“意象”(Image) 的内部相似性为前提,以相对一致性原则作为景观区域划分的主导性原则,综合考虑其他原则,如环境制约性原则、文化主导性原则、地域完整性原则、相对一致性原则、面的覆盖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和综合性原则等,将全国聚落景观初步划分为3 个大尺度的景观大区、14 个景观区和76 个景观亚区。以往关于文化区的识别,主要从文化特征的角度进行的;关于传统聚落景观区的识别,主要是从景观基因的角度进行的。区域景观基因成为判断传统聚落景观区的核心要素。通常情况下,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的判别,可以重点从心理要素、生态要素、美学要素、环境要素、文化要素、时序要素等6 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60.
旧石器时期以来新疆文化遗址分布特征及驱动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栾福明  熊黑钢  王昭国  王芳 《中国沙漠》2016,36(5):1496-1502
运用最近邻指数和耦合分析方法,研究了旧石器时期至近现代新疆432处文化遗址时空分布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新疆文化遗址属于聚集分布模式,集中分布在以12个聚集区为主的丝绸之路南道、中道、北道和塔城-阿勒泰地区4个带。中道和北道的遗址数量约占总量的80.11%。(2)新疆文化遗址可划分为旧石器-商朝、西周-秦朝、汉代-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朝-近现代6个时期,不同时期遗址分布重心经历了塔城-阿勒泰→丝绸之路南道和中道→丝绸之路中道和北道→丝绸之路中道的演变。(3)文化遗址的格局演化与历史时期新疆自然和人文因素等有很好的耦合关系,文化遗址的快速发展期(如西汉、隋唐)与气候的相对凉湿期、中原政权的强盛、屯垦的高潮期、丝绸之路的繁荣期相对应。(4)文化遗址空间分布主要受控于自然因素,而时间变迁更多的是受人文因素的影响。早期自然因素的影响大,而后期人文力量起主导作用,是新疆文化遗址变迁与自然和人文耦合关系的总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